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成功研发了原子弹、氢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这一成就被后世尊称为“两弹一星”。这不仅标志着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科技高峰精神的体现。
2024年11月25日,汉口学院学术报告厅迎来湖北工业大学陈启祥教授的精彩演讲,分享其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汉口学院传媒学院科研副院长蔡宣传教授亦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由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专职教师蒋思雨担任主持。
(图为陈启祥教授演讲)
(图为播音主持艺术蒋思雨老师)
在国家面临严峻国际挑战与国内经济困境的背景下,“两弹一星”项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尚显薄弱,科技人才亦显不足,但正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众多科学家、工程师及普通劳动者,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毅力,投身于这场无声的战斗。他们隐去真实姓名,远离都市繁华,扎根于荒漠戈壁,以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一段传奇。
(核工业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
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49年10月—1956年12月,共有1805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陆续回国。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国科学各个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如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程开甲、赵忠尧、赵九章、郭永怀、姚桐斌、王承书、张文裕等。在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就有20位是归国科学家,占获奖人数的87%。“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是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回国时说的一句话。他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启祥教授倾情演讲)
“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强大动力。这段历史,是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故事,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传媒学院学子讲座实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也要依靠这一法宝。”“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透共同体,基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顺应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建设持久和平、普追安全、共凤紫荣、开放包容、情油美丽的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共同体建议,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图为陈启祥教授对氢弹的原理进行解释)
如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两弹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团结一心,勇于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进发。
(图为陈启祥教授与主办方传媒学院代表及热心同学合影)
(图为传媒学院学子聚精会神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