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家乡】传媒学院2025寒假 “返家乡” 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
日期:2025-04-04  发布人:传媒学院  浏览量:11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王成扬

2025年1月,我积极响应国家“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回到家乡开展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扎根基层服务家乡”为主题,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文化振兴、民生服务等领域,通过参与村委会日常工作、走访调研村民需求、协助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挑战,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15天的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广袤乡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淬炼成长的沃土。通过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我不仅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未来,我将持续关注覃庙村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让青春在服务家乡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丁炎 

作为传媒专业大学生,我于2025年1月15日至2月5日在湖北黄土咀村开展22天安全巡查及宣传实践。针对当地森林火灾与交通事故隐患痛点,从森林防火、交通安全两方面开展工作,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排查风险推动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村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实践中遇到文化冲突、资源限制等问题,也看到传媒专业的赋能空间。未来建议建立实践基地、开发智慧系统、培育自治队伍。此次实践让我领悟乡村振兴需解决具体问题,更坚定用专业守护平凡生命。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王涛

参与此次2025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我收获颇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为家乡的环境卫生整治贡献了一份力量。通过组织大扫除和宣传环保知识,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我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多种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乡的需求。

实践中虽存在不足,但也让我明确了改进方向。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家乡发展,努力提升宣传教育效果,优化活动组织流程。我坚信,青年力量定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我也期待带动更多青年,共同为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杨开璇

作为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此次返乡我主要是参与冬季用火用电安全宣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在清水村入户走访时,我运用所学技能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面对村民的疑问,我耐心讲解案例,用方言拉近距离,也深切感受到基层安全知识的普及需求。  

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以专业所长回馈家乡,更深化了对责任的理解。每一份宣传单、每一次讲解都可能避免一场隐患,这让我意识到传播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更在于“守护”。未来,我将继续用新媒体技术为家乡发声,让知识与温度抵达更多角落。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肖梓康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调研与项目落地,我亲眼见证了知识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力量。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家乡的了解,更激发了我服务社会的热情。在团队协作中,我学会了沟通与协作,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家乡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刘明辉

2025年寒假,我作为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四学生,回到了家乡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参与了当地民政局的社会实践活动。整理低保户档案时,每个身份证号背后佝偻身影的轮廓逐渐清晰——那是我冒雨走访的社工记录,是寒冬里为困境儿童送去暖冬物资的牵挂。当我用Excel公式将帮扶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我突然懂得:传媒人的笔触不必总在镜头前,也能在方寸表格间书写温度——那些被反复核对的社保信息,串联着三代人的命运轨迹。

我开始理解,新媒体不仅是流量与爆款,更是将政策阳光翻译成方言的桥梁。当为留守老人制作防诈骗宣传推文时,我第一次体会到:每个表情包的配色、每句标语的韵脚,都可能成为打破数字鸿沟的钥匙。这份在屏幕前守护民生的工作,让我重新定义“传媒力量”——它可以是数据透视表里跳动的希望,也可以是公众号推文里温暖的拥抱。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