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媒体融合浪潮奔涌的新时代,传媒学子如何打破课堂边界、触摸行业脉搏?近日,20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生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认知实习”创新实践课。三天时间,从广电演播厅到红色文化现场,从直播供应链到新媒体基地,一场关于专业认知、行业洞察与职业启蒙的沉浸式旅程,为未来传媒人勾勒出清晰的成长路径。
【揭秘全媒体生产链 重构传媒认知图谱——广电“探秘”开启媒体技术沉浸课】
6月10日,武汉广电新闻综合频道演播厅化身流动课堂,在汉口学院带队教师团队的引导下,2024级播音主持专业新生开启了一场颠覆认知的广电“探秘”之旅。这场以"揭秘全媒体生产链"为主题的实践课,将传媒认知图谱重构的命题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技术图景。
在由千余块LED屏构筑的"数据海洋"中,学员们得以窥见现代广电传媒的神经中枢。技术人员现场演示的融媒体多机位推流切换系统,通过4K超高清信号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无缝衔接,直观展现了传统广播节目如何突破声波局限——当音频波形转化为可视化光谱,当演播室场景延伸至元宇宙空间,"声音可视化+场景沉浸化"的全新形态精准触达Z世代受众。当值主持人许愿老师以一线实战经验为教材,现场拆解"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的能力跃迁路径:从语音语态的毫米级调控到数据可视化的创意编码,从突发事件直播的秒级响应到跨平台传播的节奏编织,生动诠释着"采编播一体"复合型技能矩阵的构建逻辑。这场深度浸润广电生产全链条的探秘行动,不仅解构了媒体技术的物理形态,更重塑着新生代传媒人的认知维度。
【“红色认知实习”:历史现场与专业思维的碰撞实验】
6月11日,在中共中央旧址的青砖灰瓦间,一场以“历史现场与专业思维的碰撞实验”为主题的“红色认知实习”活动悄然展开。青砖灰瓦间回荡着历史的回声,讲解员采用“历史场景+人物故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时空交叠的叙事技巧,示范如何用声音语言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学生分组完成“红色故事微录制”实践,在斑驳的砖墙与泛黄文献间探索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路径。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参与者深刻领悟:播音主持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声韵呈现,更是文化价值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当暮色浸染旧址轮廓,青砖上的光影与年轻学子的创作热情交织,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传承与专业使命的生动对话。
当学生用青春语态讲述陈延年烈士“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临刑遗言时,现场带队教师团队敏锐捕捉到教育契机:“播音主持不是简单的声音复制,而是要成为文化价值的转化器、精神火炬的传递者。”这种认知升华,让新生代传媒人首次以“文化传承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专业使命。
【走进直播经济腹地,解码新媒体生存法则】
6月12日,从汉口商业博物馆的百年商脉溯源,到服装城直播基地的“人货场”实战,最终抵达抖音官方直播基地的“方法论课堂”。在汉口商业博物馆,带队教师团队以“城市商业文明与传媒发展”为切口,引导学生从近代商帮文化中提炼现代传播智慧。走进服装城直播基地,供应链负责人解析“一件爆款服装的数字旅程”,揭示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的深层关联,平台运营专家深度拆解“算法推荐机制”,揭示从“主播”到“内容IP”的进化路径。当学生亲见直播间内“3秒留人”的话术设计、“场景化种草”的布光技巧,他们开始重新定义专业边界——播音主持正在从“舞台中心”走向“产业全链”。
在服装城直播基地的实景课堂中,一件爆款服装的诞生轨迹正被拆解为精密的数字链路。基地以“数据中台”为核心,将传统服装产业切割为可编程模块:通过AI预测模型分析历史销量与流行趋势,反向定制爆款设计方案;在“数字旅程”中,每件服装从选料到成衣的每个环节均被赋予数据标签,实现与直播间话术脚本的精准匹配。
【产教融合新范式】搭建“认知-实践-创新”成长飞轮
此次认知实习,是校企合作模式联袂打造的创新实践,从演播厅到直播间,从历史现场到产业腹地,这场认知实习犹如一座“移动的课堂”,在产教融合中将头部媒体的技术平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理论体系打通,不仅是一次学生专业认知的启蒙之旅,更是一堂关于传媒人使命的“大思政课”。在媒体融合的深水区,播音主持专业早已突破“话筒前”的物理边界,成为连接技术、文化与商业的“超级接口”。
此刻,当2024级新生站在传媒变革的潮头,这场认知实习已悄然写下注脚:唯有以“产业全链”为坐标,以“文化传承”为底色,以“技术赋能”为引擎,方能在媒体融合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传媒人的“破界”答卷。
结语
当00后新生代站在媒体变革的十字路口,这场认知实习犹如一盏明灯:它照见的不仅是行业前沿的风景,更是传媒人永不停息的进化之路。从演播厅到直播间,从历史现场到数字战场,未来传媒人的故事,正在产教融合的沃土上,写下崭新的开篇。
汉口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王超认为:“此次参访是‘产教融合2.0’的突破——学生不仅看到设备,更理解设备背后的传播逻辑;不仅学习技巧,更思考技术如何重构内容生态。”
审读人:(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