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星火传媒·红色传承”实践团成员探访杨威烈士后代,怀着崇敬之心聆听烈士的革命故事,在家族记忆的碎片中拼凑这位襄阳“赵一曼”的烽火人生。
“在家人心中,她永远是那个敢闯敢拼、心怀家国的三秀。”杨威生于襄阳县一个书香之家,乳名“三秀”。正是这个从私塾先生家中走出的少女,后来成为了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女英雄。 谈及杨威走上革命道路的缘由,后代回忆道,1938年,年仅17岁的她目睹日军暴行与百姓苦难,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欧阳英”改名为“欧阳克敌”,以表抗日决心。“她常说,国难当头,读书人的笔杆子要换成枪杆子,才能护得住脚下的土地。” 后代讲述杨威在鄂豫边区开展游击战的经历:她曾乔装成农妇深入敌占区传递情报,忍着蚊虫叮咬潜伏整夜;也曾带着女战士们在深夜炸毁日军据点,撤退时小腿被流弹擦伤仍坚持断后。 当被问及如何理解李先念同志“中国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好儿女”的评价时,后代眼中泛起泪光:“她的精神就藏在细节里——把仅有的干粮分给伤员,自己嚼野菜;牺牲前还在狱中教难友们唱革命歌曲。”这种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正是革命精神的最好注解。 杨威的事迹早已融入家族血脉。后代说,家中至今保留着烈士用过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为信仰而生,为人民而战”。 “如今虽无硝烟,但她的精神从未过时。”谈及传承,后代认为,年轻人可以从烈士故事中汲取两样东西:一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二是心怀家国的格局。
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那些藏在家族记忆里的片段,让杨威烈士的形象愈发清晰——她是女儿、是战士,更是为民族解放燃烧自己的星火。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铭记故事,更要践行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用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