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孙林——汉口学院校报)
日期:2018-03-19  发布人:传媒学院  浏览量:704

高校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孙林

(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武汉 4302120)

摘要: 电视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电视媒体实习中暴露出不少的短板,如文字功底、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摄编技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闻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加强素质培养,为新闻专业大学生走出校门,适应媒体的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闻专业; 学生;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问题与分析

民生新闻是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电视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构成。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经视一锅鲜》、湖北综合频道的《新闻360》《帮女郎在行动》、新闻公共频道的《问新闻》《新闻大视界》等栏目,以其鲜明的民生定位,鲜活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些民生栏目由于篇幅长、容量大、内容繁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由于栏目的记者人手捉襟见肘,所以聘请了大量的在校新闻专业的高年级的大学生参与拍摄制作新闻,这些参与拍摄制作的大学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笔者曾长期带领新闻实习生在一线采访制作新闻,从中发现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知识结构、摄编技能等与栏目和观众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知识欠缺。如某栏目播出“汉阳有批‘广水帮’疏捞工”,说的是一批广水籍疏捞工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将汉阳区所有下水道都疏通了一遍的故事。解说词称:疏捞工程很不易,其艰苦程度可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媲美。这个比喻很不恰当,说明该学生不了解历史,更不了解长征的伟大与艰辛。

二是文化知识欠缺。如某栏目播出“2017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汇演将在汉启动”,所用视频资料为京剧剧目画面,京剧是国剧,不属于地方戏曲。显然,该学生缺乏基本的戏曲常识。

三是生活常识欠缺。如某栏目播出“湖北‘放管服’成效 ‘奇葩’证明将清理”,“将”清理即还没有清理,没有清理怎么成效?“武汉全面清查楼盘 打击强卖‘家电包’”讲的是政府房管部门的执法行为,但是最后接受采访的人却是民间组织——亿房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民间人士是不能代表政府发布信息的;“挂假牌还敢上高速 胆真大”中说“交警把驾驶证拿到手上与车辆号牌比对”,驾驶证上是没有车牌信息的,只有行车证上才有;“三少年江中游泳被卷走”,被卷走的三人中最小的18岁,均为成年人,说他们是少年,欠妥;还有将55岁的妇女称为“老妇人”的,此说法有点离谱。

四是摄像技能欠缺。有的报道机位单一,景别单调,视觉欠佳。如某栏目播出的“2017湖北非遗晚会举办”,镜头均为全景,机位、镜没有变化,画面呆板;“用嘴书写靓丽人生”,画面都是全景大景,观众看不出是残疾人在书写,传播效果打折扣。有的实习生对摄像机操作不熟悉,如“鄂州:百名中学生参观‘镜鉴清明’廉政文化展”,有一同期镜头,背景很亮,但该学生仍用自动光圈,导致光圈缩小,采访对象脸部发黑;还有的不会调整白平衡,时常有画面偏色现象,视觉效果差。

五是出镜记者基本功欠缺。某栏目播出的“合格消防员是怎样炼成的?”开头,有一学播音专业的学生担任出镜记者:“我邀请到了培训班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将话筒递给被采访人,记者后面的话观众听不见,影响了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出镜记者一定要了解,采访话筒一般为指向性话筒,话筒偏离声源,声音是采集不到的。

一、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将来都会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以帮助即将毕业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尽快熟悉适应记者的工作。    

1.文字记者

电视民生新闻的文字记者是在获得新闻线索之后,用真实、客观、生动的语言将它们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让电视观众知晓新闻的发生过程、了解新闻信息。他们应具备以下素质:  

(1)扎实的文字功底。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写法,传播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有人能写成一篇言简意赅并且十分有趣的新闻;也有人虽然绞尽脑汁,但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枯燥无味。对于文字记者而言,要把新闻写活,就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这里的“写活”,不是随意发挥,而是要在保证新闻真实和客观的前提下写出故事性、人情味。  

由于电视媒体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就要求文稿尽量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客观事实,让观众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和记忆,同时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乐意去看、去听。

(2)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记者每天都在和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面对不同的对象,记者都要能与之很好的相处,至少在采访中让他们愿意吐露心声。所以记者要深入生活,善于调查研究,和不同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朋友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群众心声,写出真实而生动的民生新闻。    

(3)透视社会热点难点重点的能力。记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社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并具备相应的解读能力。常人眼中的事,在记者眼中可能就是新闻。同一新闻事件,用不同的视觉观察和思考写出的新闻,才能在众多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

(4)具备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往往是团队作战,一个人很难完成采访任务。文字记者在撰写新闻稿时,要结合摄像记者拍摄的画面和出镜记者的所述语言,做到不重复、不罗嗦,简洁而完整地陈述事实。所以采访之前文字记者要和团队成员充分沟通,相互配合。

2.摄像记者    

摄像记者负责记录发生过程,捕捉关键画面,事件发生、发展、结局往往不可重复,需要摄像记者快速、准确地记录事件过程。    

(1)迅速捕捉细节。要想抓住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事件,摄像记者必须具备在现场迅速捕捉典型画面的本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有时候一个细节镜头会影响整体效果,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多角度记录新闻事实。摄像记者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要多角度进行拍摄,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拘泥于一种风格。多角度拍摄可以激发联想,同时提高制作效率。民生新闻报道本来就是展现人生百态,多角度地阐述新闻事实,新闻画面会更鲜活真实,更具有可视性。

(3)掌握现代摄像技术。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电视摄像设备更新迭代快,需要摄像记者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使用现代化摄像采访设备,以提升画面表现力。如,根据现场光线特点,适时使用手动或自动光圈,避免被摄主体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根据现场光源不同,色温变化的特点,适时调整白平衡,以免造成画面偏色。

3.出镜记者

记者出现在事件核心现场,往往是体现报道新闻性、时效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对新闻现场感最好的诠释。“我在现场”既是报道本身的要求,也是身为传媒人的自身要求。    

(1)从容流畅的口语化表达。新闻现场稍纵即逝,要求出镜记者能快速厘清报道思路,进入角色,找准切入点,以口语化的方式,简洁明快地叙述所见所闻所感。这是出镜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讲述新闻事件时,出镜记者要突出重点,不必见到什么说什么;同时要善于观察现场情况,用细节来丰富新闻信息。出镜记者对细节的描述,往往能加深观众印象,提升新闻的真实度和现场感。

新闻策划与新闻现场往往存在差距,尤其是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就需要记者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及时调整报道思路,真实客观报道事件真相。

(2)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塑造。现场出镜报道,记者形象很重要。着装要得体,动作要自然,礼仪要到位。特别是着装,要与新闻现场氛围相宜。比如,在施工现场就要穿工装,带安全帽;在部队训练场就要穿迷彩服。与采访环境协调融合,与周遭群众打成一片,以自然亲切的语言表达,造就出镜记者必备的亲和力,这既是记者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是采访报道的需要。与现场环境、内容冲突的出镜报道,不仅不能为新闻加分,还会遭致观众的反感。

(3)善于通过屏幕与观众交流。交流是一种双向传播方式,不只是单一的传达、接受。记者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必须是一个好的聆听者。记者可以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语言、形体动作与观众互动、交流,从而产生共鸣。这是出镜记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优秀出镜记者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吴红霞 提高新闻记者素质修养的若干意见 记者素质培养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吴锦才 如何加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论记者责任意识 上海:复旦大学2009

[3]雷跃捷 新闻理论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收稿日期:2018-10-18

作者筒介: 孙林, , 湖北武汉人, 高级记者,汉口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英文对照

浅议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孙林

The study of quality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    sunlin


孙林——汉口学院校报——高校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docx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