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民族历史,感受非遗魅力
— 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 —
追溯民族历史,感受非遗魅力
正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四十年之际,汉口学院传媒学院乡村振兴观察小分队来到了湖北恩施感受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土家族的别样风情。
我们来到了位于恩施来凤县民族博物馆,溯源民族历史,感受魅力非遗。随着展馆场景的切换,一件件非遗物件映入我们的眼帘。最先吸引我们的是织锦技艺西兰卡普。我们了解到该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兰”在当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紧接着看到的就是这块西兰卡普布,浓厚的民族特色、绚丽的色彩、精致的纹路,无不使我们惊讶于土家族高超的织锦技艺。看完土家族婚礼的铺盖自然少不了当地特有的习俗——哭嫁。
于是讲解员向我们解释道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但也有固定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可见文化百花齐放,习俗也是各有不同。随后我们还看了土家族传统器具例如石墨、风车木犁等。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看到它们仿佛看到了淳朴勤劳的土家族人在万家灯火下习作。
步履不停,我们看到了距今已有300年文化历史的南剧,这是土家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剧唱词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看着富有特色的戏剧着装,好似戏已开腔,一出好剧如在目前。
提到南剧自然要提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紧接着我们在馆里看到了土家族代表摆手堂,随即便去线下体验了真正的摆手舞是怎么跳,现场的氛围和文化气息让我们仍旧记忆犹新。
出来展馆我们来到了百福司镇,当地正巧在举办活动,于是我们与当地民众一起庆祝建州40周年,参与了摆手舞、摆手锣鼓、篝火晚会,透过这些我们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所带来的硕果,人民脸上所洋溢的幸福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
经过一天的学习和切身参与,我们对恩师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织锦技艺西兰卡普、摆手舞、南剧、哭嫁等都让我们印象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瑰宝民族的骄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当地通过对文化的创新发展,使文创产品也逐渐走进大家的生活当中,带动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正巧赶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当地跳起了摆手舞庆祝,在篝火晚会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欢愉和幸福。正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从日常的小事中学习感悟,努力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经久不衰。
END
来 源 | 传媒学院
编 辑 | 余仙洋
审 核 | 周志鹏
指导老师 | 张雨婷
扫码关注我们
致力于服务传媒学子
汉院传媒团学联
- 上一篇:青春奉献家乡,谱写靓丽华章
- 下一篇:学习张富清精神,永葆初心本色